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24 点击次数:55
春节期间,在潮汕与闽南地区,一场味觉上的盛会悄然上演,主角便是那一碗饱含深意的 “七样羹”。这道融合了七种蔬菜的独特菜肴,不仅统一了福建与广东在口味上的小小分歧,更成为两地人民春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,承载着对生活满满的美好期盼。
七样羹的文化溯源:古老习俗的传承密码
正月初七,在传统习俗中被称为 “人日” ,这一天吃七样羹的习俗由来已久。追溯其源头,虽难以确切考证,但古籍中早有正月初七日以七种菜为羹的记载。在潮汕与闽南地区,这个习俗历经岁月沉淀,代代相传。传说中,一位官员在正月初七这天,因饥饿采摘七种野菜煮汤充饥,后来复职高升,便让家人每年这天煮 “七样羹”,从此这一做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,成为人们寄托新年祈愿的独特方式。
食材寓意:每一口都是美好期许
当你看向这碗七样羹,深浅不同的绿相互交织,清爽之感扑面而来。而每一种蔬菜,都蕴含着独特的寓意。芥菜,潮汕话称 “大菜”,谐音 “大财”,寓意着新的一年财源广进,发大财;芹菜,意味着 “勤劳”,潮汕人深信勤劳能致富,只要勤恳劳作,便能收获财富与幸福;韭菜,“韭” 同音 “久”,象征着长长久久,无论是感情还是事业,都能长久稳固;蒜,谐音 “算”,寓意着精明会算计,与厚合菜搭配更有 “诸事合算” 之意,也有说法是吃蒜能让钱财有处藏;厚合菜,谐音 “合家平安”,饱含着对家庭幸福、阖家安康的美好祝愿;春菜,潮汕特有的蔬菜,寓意 “回春大地,万象更新”,新的一年充满生机与希望;芥蓝谐音 “各人”,与其他好意头的蔬菜相连,寓意着每个人都能在新的一年里收获属于自己的好运 。
展开剩余52%烹饪方式:简单中蕴藏独特风味
七样羹的烹饪方式并不复杂,却在简单中展现出独特魅力。在潮汕地区,人们通常会先熬好一锅鲜美的排骨汤作为汤底。将芥菜、芥蓝、厚合、韭菜、芹菜、大蒜、春菜等七种蔬菜准备好,按照蔬菜的易熟程度依次下锅。先放入难熟一点的菜梗,比如芥菜梗,接着放入会散发香气的蒜,随后将其他蔬菜陆续放入锅中翻炒。倒入排骨汤后,大火将汤煮沸,转小火慢炖,让蔬菜充分吸收汤汁的鲜美,直至所有蔬菜煮至软烂。在这个过程中,还可加入香菇、虾米或鱿鱼丝等提鲜,使羹汤更加香醇浓郁。而在闽南地区,做法可能稍有不同,有的家庭会将青菜简单用油爆炒后,加入适量的糖调味,制成甜味的七样羹,别有一番风味。
餐桌上的团圆时光:共享美味与祝福
春节期间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热气腾腾的七样羹端上桌,瞬间让整个屋子充满温暖与幸福的气息。吃着七样羹,家人们谈天说地,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,畅想着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景。孩子们好奇地听着长辈们讲述每一种蔬菜的寓意,学着大人们的样子,大口吃着这饱含祝福的菜肴。过去一年的忙碌与疲惫、喜悦与感动,都在这一碗七样羹中慢慢化解。
无论是在热闹繁华的城市,还是宁静祥和的乡村,七样羹都以其独特的魅力,成为连接亲情、传承文化的纽带。在潮汕与闽南地区的大街小巷,正月初七这一天,菜市场里摆满了各种新鲜的蔬菜,人们精心挑选着制作七样羹的食材;餐馆里,七样羹也成为食客们必点的特色菜品,甚至一些商家还推出了外带服务,方便人们将这份美好带回家中。
“七样羹,食后变后生”,这句顺口溜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。一碗七样羹,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。它让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,感受到传统习俗的深厚底蕴,也让新年的祝福随着每一口羹汤,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,开启新一年的美好篇章 。
发布于:安徽省

